哲學是門很奇妙的學科,似乎每個人都能說自己懂哲學,又似乎每個人都覺得哲學深奧難懂。許多人希望自學哲學,這暗示著這些人相信哲學是能夠靠自學達致的;其實這並非誤解。然而為什麼許多時候哲學科班出身的人,總覺得非正規的自學者很難溝通呢?究竟科班的訓練和自學的差異是什麼呢?
為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先回歸最基本的問題—哲學是什麼;或說,在進行哲學活動的同時我們究竟在做什麼?我認為,哲學是「把話聽清楚、把話說清楚」這麼單純;這是我這個念社會科學相關的傢伙接受哲學訓練深刻的體驗。
我想許多人必定抗議:最好是哲學像你說的這麼簡單,不然那些什麼形上學啊我思故我在啊,這麼虛虛玄玄,這叫把話說清楚?還是你覺得我們都是笨蛋,別都人把話說清楚了我們都還霧煞煞嗎?
我認為那是因為我們不在那些論述的脈絡,或說我們不明白那些論述的背景知識,所以剛開始當然相當難進入狀況。讓我們設想某個情境,假使某個人跑來問你:同學,你有錶嗎?我想你可能會回答:喔,有啊,現在是十二點半。然而這個同學可能告訴你:抱歉,我們正在玩前線補給,必須蒐集十隻手錶。這時候你可能才知道自己被期待的應對和先前你想像的不同。
或許你會說,難怪哲學家們都各說各話,好像誰說的都對;是不是因為脈絡不同,所以獲得的結論不同;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沒有誰說的絕對正確,只有相對正確?其實不是這樣的,假使我們弄清楚各個哲學家的脈絡,亦即他們問的問題彼此具備怎麼樣的關係,那麼不同哲學家的說法是可以比較對錯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進入論述的脈絡呢?首先,面對文本的時候,最好先弄清楚這份文本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可能有幾個方法—自己邊看邊想,這是最累、效率最差的方法;閱讀對這份文本的介紹或導讀,比較輕鬆、然而可能被誤導;充實自己對哲學史的知識,這是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哲學家解決的問題,必定是前人尚未解決、甚至解決某些問題反而製造的新問題;理解這些問題的關聯,能夠幫我們精確地掌握哲學文本的意思、並且提供我們反省的可能。
所以,建議自學者別太快進入四大領域、各個主義、甚至哲學家的專著,那只可能導致自學者背誦許多哲學文本的字句,而很難理解它們於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我必須說只背誦哲學文本的字句,和不懂哲學是相同的;根據我的理解,哲學是「把話說清楚」;只背誦哲學文本對於把話說清楚,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幫助微乎其微。甚至,只背誦哲學文本可能導致兩種結果—認為哲學文本的字句就是真理,無法被批判、反省;或是認為哲學文本只是作者的主張,我無須為他的論述負責—這都是逃避「把話說清楚」的人經常使用的策略。我想認真想學習哲學的自學者,應該是希望避免這種情形。
理解哲學文本的問題後,事情就變得比較簡單。因為假使話沒說清楚,那就是文本自己的缺陷。你隨時都能夠問、也應該問你覺得困惑、無法理解的部份。理論上文本都必須給個交代。你可以問這份文本的專有名詞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你可以問這份文本的預設是什麼,你可以問從這些預設怎麼推導出後面的論述,你可以問這個論述為什麼算解決某個問題;你甚至可以問難道沒有其他可能嗎?難道這個回答沒有產生更多問題嗎?甚至,你可以批判這個論述也太違背我們的常識了吧?都可以問。這是確確實實哲學科班訓練的內容,甚至哲學科班的學生被認為應該問。
為什麼應該問問題呢?因為問問題幫助我們把話聽清楚、也幫助文本把話說清楚—當然,如同上述,也是有文本沒辦法把話說清楚的時候,這時候我們通常說這是文本的困難。而且,通常問的問題是判斷哲學實力高低的標準,因為問的問題通常暗示著提問人「把話聽清楚、把話說清楚」的能力。底下分享幾個偽裝哲學實力高的方法:
1. 描述問題的時候,請先說明自己對這個問題理解的程度。例如,「洛克說的理性究竟是什麼意思」比較好的問法可能是「洛克說的理性,根據文本的描述,小孩和白痴並不具備理性;所以洛克認為這兩者是有什麼相同的性質,使他說這兩者不具備理性呢?或者說,洛克說的理性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2. 描述問題的時候,請先說明自己為什麼認為這是個問題。例如,「笛卡兒為什麼認為存在是種性質」比較好的問法可能是「我們說某個東西有某個性質,通常這個性質會告訴我們更多關於這個東西的資訊;例如蘋果是紅的。然而當我們說某個東西存在,我們好像無法得知關於這個東西更多的資訊,這樣存在還算是種性質嗎?笛卡兒會怎麼解釋呢?」
3. 請盡量避免無助於「把話聽清楚、把話說清楚」的問題。例如,「笛卡兒假使早個十年開始寫這份文本是否可能寫得更好。」相信我,這是哲學科班學生自己問的問題,大家都還滿傻眼的;這也說明科班訓練不保證懂哲學。
當然這三個原則並非只是佯裝實力高強啦,這也幫助自學者更可能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更快釐清這個問題是否文本確實無法處理,也在自學者求助的時候能讓對方更快理解自學者的問題所在。
問問題也能增進自學者「把話說清楚」的能力;假使自學者不把問題問清楚,通常對方是很難理解、並且對問題做出回答的。當對方回答問題的時候,請自學者也嘗試視對方的回答為文本,並且詢問任何感覺困惑、混淆的部份。對話與閱讀文本的差異在於對方隨時都能夠針對你的問題做出回答,並且你隨時都能夠針對對方的回答問新的問題;哲學實力堅強的對象通常能夠直接識破對方困惑的關鍵,那種被識破的感覺我想只有親身體驗,才可能體會那種「幹,原來我的盲點在這」的淪膚浹髓的無上快感啊~~
當於哲學討論比較被視為共識的問題問完了,通常自學者可以開始嘗試解決問題。當然,秉持「把話說清楚」的宗旨,你也必須視自己的解決為文本,並且詢問任何感覺困惑、混淆的部份;這通常是個比較難的部份,根據經驗,我們通常誤認自己已經把話說得夠清楚了。所以這時候最好找人幫忙看看自己的解決是否存在任何對方感覺困惑、混淆的部份。然後你再試著解決對方的問題、當然對方也可能對你的回答產生更多問題。哲學實力堅強的對象通常能夠直接識破我們論述的困難,許多時候甚至這是個於推論就內在不一致的致命錯誤—那種被識破的感覺我想只有......嗯,你知道的。
至於自學者應該從什麼文本接近哲學... 這,我想應該答案很明顯—「把話說清楚」、並且你能夠「把話聽清楚」的文本—也就是能夠讀懂的文本就是適合自學者的文本。當然你能夠讀懂的文本會伴隨你問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說實話也就是哲學實力的進步,逐漸變難、變得更具備挑戰性。然而入門者想直接讀懂史賓諾莎的倫理學我想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自認讀懂被別人隨便問也無法清楚回答—當然根據我的定義,我必須說這不算讀懂。簡單地說,市面上哲學普及的書籍是自學者的最好途徑;就像我們無法想像剛接觸物理的人就去念馬克士威方程,我認為初學者最好從簡單、能使人充分掌握意旨的書籍開始閱讀,然後找人、當然最好是哲學實力比較好的人進行問答與討論;我認為這是最快速增進自己哲學實力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